日期:2012-04-07 10:22:52
十四 帝国之殇
在唐太宗死后一年,即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吐蕃名王松赞干布也撒手尘寰,其孙墀芒论芒赞即赞普位。由于新赞普年幼,国政掌握在大论禄东赞手中。禄东赞是吐蕃最著名的大论,他不知书而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在他的领导下,成为青藏高原第一强国。
日益强大的吐蕃开始向四周扩张,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禄东赞亲自率领精兵十二万进击白兰(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先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并屯兵境上。吐蕃攻白兰,很明显是下一步攻击吐谷浑的前奏。
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禄东赞前往吐谷浑边境,视察山川地形。原来,吐蕃看到吐谷浑与唐朝关系日益亲密,而与自己日渐疏远,心有不甘,密谋大举进攻吐谷浑。
次年八月,禄东赞遣子起政率军攻击吐谷浑。当时,两个吐国均遣使至唐,请兵援助,对这两个亲戚,唐高宗一概不理。从道理上说,唐朝是倾向于帮助弱者吐谷浑的,可事实上唐高宗既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也没有采取一些措施来支援吐谷浑,这不能不说是唐朝的一大失策,其结果最终导致了唐朝在西北战场上的极度被动。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禄东赞亲率大军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内亲吐蕃的大臣素和贵逃奔吐蕃,把吐谷浑的虚实全盘托出。因此,吐蕃大军不费周折,长驱直入吐谷浑境内,顺利进抵黄河边上,并一举击溃了吐谷浑军队。诸曷钵力不能支,只得和弘化公主率数千帐逃至唐朝的凉州。唐高宗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得诏令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独孤卿云等屯兵凉、鄯州,左武侯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为诸军节度,以定其乱。
同年十一月,郑仁泰病死,苏定方奉唐高宗之命,采取“平两国怨、以安集吐谷浑”的消极方针,致使吐谷浑遭到彻底的失败,领土全被吐蕃所占据,沦为吐蕃的属国。
吐谷浑自晋永嘉(公元313年)之末,西渡洮水,建国于诸羌之故地,至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为吐蕃所灭,立国凡三百五十年。
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吐蕃遣使至唐,请复与吐谷浑和亲,仍求赤水地畜牧。唐朝知道吐蕃此举是要承认吐蕃对吐谷浑的兼并,于是严词拒绝。
由于吐谷浑的灭亡,吐蕃的北面领土直接与唐朝接壤,严重威胁唐朝的西域、河西及陇右之地。唐朝深感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积极运筹帷幄,准备动用武力将吐蕃驱逐出吐谷浑之地,帮助吐谷浑复国,成为自己最得力的屏障。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五月,唐朝封河源郡王慕容诸曷钵为青海王,意图很明确,那就是唐朝将不遗余力地帮助诸曷钵重返青海故地为王,这也是唐朝向吐蕃发出一个很强烈的信号——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七月,唐朝以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乌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此声援吐谷浑。
同年九月,唐高宗令诸曷钵部移至凉州南祁连山一带居住,但又害怕吐蕃深入该地袭击吐谷浑,于是召集左相姜恪、右相阎立本、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司戎少尝伯崔余庆、左卫将军郭待封、司元少尝伯许圉等大臣,讨论是否先发兵攻击吐蕃及如何安置吐谷浑等问题。大臣意见分歧,争议很大。
阎立本认为:“自去年以来,国内遭旱灾,粮价比去年上涨一倍,民间饥乏,不宜出兵吐蕃”。
契苾何力说:“吐蕃远在西边,大军一到,吐蕃遁走,山路险远,军粮不继,至开春后吐蕃将又据吐谷浑之地。若其再来,不要救援,待其骄矜,然后出师,可一举灭之。”
日期:2012-04-07 10:24:47
姜恪不紧不慢地说:“吐谷浑是唐属国,归附日久,若不求援,必致灭亡,如此则有损国威,边境不得安宁。可先使吐谷浑复国,然后击吐蕃也不迟”。
由于分歧太大,久议不决,唐高宗只得令诸曷钵部继续暂住凉州南山。
唐朝在对待吐谷浑问题上一再犹豫不决,而吐蕃却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其占领的吐谷浑地的统治。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各部皆向吐蕃遣使致礼,吐蕃征其入贡赋税。
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向唐西域发动猛烈的进攻,入残羁縻十八州(指安西四镇所辖羁縻州),率于阗部取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于是安西四镇(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皆已作废。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发生动摇,吐谷浑原先鄯善、且末之地也为吐蕃所占有。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形势逼人,唐朝再没有犹豫的余地。同年四月,唐朝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进击吐蕃。唐朝此次出师的目标直指吐蕃的首都逻娑(即今西藏拉萨市),目的一方面是反击吐蕃对唐西域的侵占,另一方面就是护送诸曷钵还故国。
薛仁贵等率大军从鄯州出发,向西南深入到青海湖南边的大非川(今青海惠渠南切吉旷原),接着准备进攻南边的乌海。由于郭待封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受节度,尽失军中辎重。而薛仁贵率军先倍道深入,破吐蕃于黄河边上,再进至乌海,以待后援,无奈辎重尽失,薛仁贵只得退回大非川。
吐蕃禄东赞之子钦陵率军四十万来战,薛仁贵遭遇其平生最大的一次失败,全军覆没。后薛仁贵与钦陵议和,才得以生还。
唐军在大非川惨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将帅失和,而是双方在军事力量上的悬殊太大。唐军本来是五万人,薛仁贵到鄯州后又增加军队,应该有十余万人左右。而吐蕃钦陵集结了大军四十万,其中包括了一部分降附的吐谷浑人,双方兵力对比大约为3:1。另外,唐军长途跋涉深入原吐谷浑重地,后勤运输跟不上,郭待封失辎重后,唐军更加陷入两难境地,大非川的惨败,决非偶然,也不是英雄薛仁贵以一己之力所能挽回的。而吐蕃获胜的另一个因素是引诱唐军入遍地山泉之地,唐军中计,马多颠簸,故有此败。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唐军大非川之败,最终使慕容家族依靠唐朝力量复国的希望化为肥皂泡。从此以后,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分别归吐蕃、唐朝统治,散居在今青海、甘肃的河西、新疆东部及今宁夏、内蒙、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北部等地。直到北宋以后,吐谷浑人的活动才不见于中国史籍的记载。而留居在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人,以后又与藏、蒙、羌等族融合,形成今天我国的少数民族——土族。在中国古代民族中,像慕容吐谷浑那样建立政权时间之长,活动地区之广,与国内其他民族关系之密切,真是千古一叹,令人津津乐道!他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他们没有虚度年华,而是在时间的沙滩上流下深深地足迹!
可以这样说:“花无缺”吐谷浑和“小鱼儿”慕容廆以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演绎了一部迵然不同的绝代双骄!他们清楚地知道: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他,因为这本书只能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