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缺乏民族意识。这是导致一个民族完蛋的最快捷的途径。满清能够收纳那么多汉奸,日本侵华的时候仍然出现那么多汉奸,都是缺乏民族意识导致的。每个民族都会出现败类,但问题是,往往一些无才无德的胆小怕事之辈,才会沦为败类,这样的败类的投降,反倒不会危害本民族,德国打败法国时,法兰西民族也出现了败类,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民族也出现了不少败类,但是纵观全世界,没有汉族这么有特色的,在本民族还没失败之前,一些败类就弃本族而去了,而且去的人多少有些本事,实在是让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没有民族意识。
第二点,缺乏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还是有区别的,民族意识是一种文化上和认同上的自发意识,而国家意识则是一种政治上意识,是一个群体对这个政治意义上组合在一起的群体的认同。当代所说的中华民族意识,实际上不是民族意识而是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可以超越民族意识、超越宗教意识,其作用是能够在意识上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防止国家的分裂等。
在现代,国家意识表现为公民对法律、领土等国家象征的认同,而在古代君主制时代,国家意识往往比较模糊地表现为忠君的思想,忠君即是爱国。由于国家意识的缺乏,不仅导致了大批的武将投降满清,还导致了一个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内部分裂。如左良玉和弘光朝廷就是分裂状态,鲁监国和隆武朝廷也是分裂状态,郑成功和永历朝廷也是分裂状态。你不能说这些制造分裂的人没有民族观念,但是他们显然缺乏足够的国家意识。国家在他们的心中的地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从而导致作为国家代表的中央政府不被他们放在眼里。内部分裂不一定是内斗,但是分裂了就会削弱内部实力,被清军各个击破,这后果已经很严重了。
第三点,缺乏宽容合作的妥协精神。如果说分裂既成,各种势力已经分化而无法达成统一的话,那么也许,宽容合作的妥协精神至少还能对危局起到一点作用。试想如果鲁监国和隆武帝不是你死我活,绍武帝和永历帝不是你死我活,李定国与孙可望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相互妥协,寻求合作,即便无法消除分裂状态,但起码能相互配合,避免陷入被清军各个击破的危险。不仅仅是南明,恐怕自古以来没有内部妥协精神都是汉人的大害,至于害处有多大,大到国家政局,小到个人问题,不用详说。
第四点,缺乏自强自立的尚武精神。所谓尚武精神,不一定要真正的崇尚武力,而是整个民族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充满着一股朝气,一股自强自立,一股蓬勃向上而积极开拓加开放的气魄。这种气魄,战国时代的华夏族人有,秦汉时期的华夏族人也有,十八十九世纪的越南人也有,十九二十世纪的日本人也有,如今的美利坚人也有,但是似乎从宋代以来,汉人就丢掉了这种精神。怎么丢掉的,不知道,反正这种精神丢掉了以后,只让笔者对族人产生了一种感觉,那就是窝囊。当八旗军的屠刀砍向扬州的百姓时,他们大多数人所做的是“引颈就戮”,而不是拿起能拿的武器一命换一命,当日本禽兽的刺刀刺向南京的居民时,他们大多数人所做的是静静地等死,而不是作困兽之斗,死也要拉一个敌人垫背。似乎汉人已经变成了小绵羊,似乎谁都可以来捏一把,剪块皮,割块肉,我从中没有看出什么忍辱负重,也没有看出什么视死如归,我看出的是窝囊和懦弱,彻头彻尾的窝囊和懦弱。
如果我们国人到如今,仍然不能改掉这四个致命的缺点的话,那么这个就不要再说汉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如果我们国人到如今,仍然不能改掉这四个致命的缺点的话,那么,就没有资格说中国有着多少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如果我们国人到如今,仍然改不掉这四个致命的缺点的话,那么我们在世界上不会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其实还有人问过我,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当下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过去呢,为什么要纠结于南明和满清呢?过去的事情毕竟已经过去了,不管有多少种可能,它都已经成了既成的事实,成了已经尘封的历史,你可以假设,却改变不了,你所做的应该是从看准当下,把握现在。
然而,在三百六十年前,历史其实就是现在,那时候的事情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就是当下,历史的决定权就掌握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手中,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把握?他们没有把握,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吗?
其实,笔者用了那么多的笔墨,叙述假设论证在南明和满清的历史的种种可能,其实,我并不是纠结于过去,而是警示现在,如果作为当代的我们,不能尽自己的努力让历史朝着最不差的方向发展,而是把灾难和危害一直留到未来的话,那么我们的子孙会怨恨我们的,正如现在的我们怨恨三百多年前的祖先一样。
看的是历史,想的是历史,做的是当下,影响的是未来,我想,这就是假设南明历史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