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0-22 08:30:33
==========更新===========
【可能又怎么样】
(一)
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又简述了晚明崇祯朝和南明三朝的历史,又浓墨重彩地假设了虚构了一段曲折的复国史,又耗费不少笔墨论述了假设到底有没有可能。
最终的证明,是可能的。
但问题是,可能了又怎么样?
笔者真的很感谢读者们,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让我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探究,去寻找事情的真相,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是啊,即便可能了,又怎么样?可能的这一切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可能了,对今天的我们能有什么帮助吧?
笔者也曾一度迷惘。
如果真的像反问的那样,那我在写些什么?我写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朋友说,其实思考和论证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有了意义,何必再纠结于思考出来的结果有没有意义呢。
然而笔者发现,其实结果也不一定没有意义。简单来看看。
第一,可能的话,我们的先人不会被异族奴役长达数百年之久。
首先,汉民族的衣冠不会消失那么多年。如今,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唐装”、旗袍,很多高级酒店服务员也都身着旗袍,某些中国参加并且充当主角的国际会议,各国领导人也会尝试着穿一穿“唐装”。这都没关系,穿什么服装,这都是自由,谁也管不了谁穿什么衣服。但是,每当提起华夏的形象,在外国人和大多数国人的脑海中浮现的,是长袍马褂修身旗袍的形象,就差来一根辫子了。甚至还有更过分的,唐装竟然几乎无形中成了国服,国内草根兴起的汉服运动,却被大多数国人嗤之以鼻。消失了三百多年的汉人之民族服饰汉服,在重新出现在街头后,却被当做是韩服、和服。一个民族竟然沦落到不知道自己民族曾经有过民族服饰,笔者只能表示无奈。衣冠之重,在今人看来也许无所谓,但在古人看来,衣冠乃礼义之体现,衣冠不存,礼义便缺失,礼义一旦缺失,文化岂能完整,但是今人体会不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满洲的剃发易服,不会这样。
其次,不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断层。之所以说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断层,而不干脆就是文化断层,是有原因的。满清入关后,不得不重儒尊孔来笼络汉人,因此汉文化得以保存,但是满清又掀起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文字狱,将汉文化中最有可能发展和变革的一部分活文化都给打压篡改甚至直接阉割掉了,导致晚明的实学派进了满清却变成了钻故纸堆的考据派。汉文化是保存下来了,但是仅是有限地保存了下来,而且保存下来的,多半是死的汉文化,而不是活的汉文化,所以才说是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断层而不是完全的文化断层。如果没有欧美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死的汉文化的基础上,是永远不可能变革和发展出适应时世的新文化的。看晚晴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学者,无一不是接受过西洋新思想,才把死了的汉文化搞得稍稍有了活气,至于活没活过来,笔者也无法妄下断言。满清把汉文化搞死掉的另一个害处就是让今人把中国之落后完全归结于汉文化的缺陷,岂不知汉文化的活的成分都被去掉了,留下的是死的汉文化,缺陷怎能不多。如果没有文字狱,没有禁毁书籍,没有篡改典籍,不会这样。
日期:2013-10-22 19:09:57
==========更新==========
再次,不会导致经济的大破坏。满清初期的战争,对经济造成的破坏自不用说,战争,尤其是侵略战争,最是罪恶无疑。不管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肯定的。问题重点还在于非战争的政策,满清的恶政迁海(沿海迁界),将山东至广东沿海几千海里的富庶海岸变成了荒芜之地,这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没有哪个朝代的统治者敢和能做出这样离谱的事情,然而这种事情满清就做出来了。沿海的贸易可以使得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既可以富民,也可以富国,这是利益的诱惑,但是满清不要这个利益,宁愿闭关锁国,在利益面前能坚持住的,要么是神,要么就是获取这利益付出的风险代价更大,满清属于后者。为什么,因为开放贸易就会继续与西方交流,越交流就越容易变化革新,越变化革新就越文明,越文明汉人的民族意识就越清醒,于是满洲贵族们就危险了。所以,他们宁可不要每年流入的上千万两白银,也不愿意冒着丢失政权的风险去干傻事。所以,进入清朝,经济的发展按比例来看连朝鲜王朝都不如。如果没有满清的奴役统治,不会这样。
再再次,不会导致科学发展的停滞。很奇怪现象是,晚明那些爱好科学研究的人,并且活到南明时期的,大部分都是民族主义者,坚持华夷之辨,坚持抗清,不愿意向满清投降,宋应星、方以智、陈子龙、张国维、黄宗羲等是其中的代表。不知道满清是不是因为这个奇怪的现象才对科学也很不感冒的。这个无法定论,但是很明确的一点,满清的防汉心理确实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有两个例子,一,康熙年间,正值三藩之乱时期,一个名为戴梓的秀才投笔从戎,向康熙献出“连珠铳”的研究成果(连发火枪),结果康熙不但没有采用,反而将戴梓治罪下狱,并且下令民间断不准自行研究火器,否则以谋反罪论处。二,还是康熙,但是是他本人,期间,钦天监爆发西洋传教士和本土人士关于天文问题的争论,引发了玄烨的兴趣,玄烨从此开始向传教士学习,逐渐精通代数、几何、天文、地理、物理(方以智之广义的物理,物质之学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医学、农学等等,尤其在数学造诣上很高,而且据说在数学史上小有名气(仅仅是据说)。但是他知道科学的这么多奥秘和科学的伟大力量,却既不让民间学习科学,也不用科学来强大政府和国家,而是仅仅将其作为宫廷和满洲贵族的学问,汉人和平民都陷于无知,以此来防止汉人的民族起义。此外,禁毁书籍也破坏了原本旧有的传统科学成果和东西交融的科学成果,文字狱也断绝了汉人继续创新的能力,闭关锁国也导致了西方科学不能继续传入。如果没有这些,现实不会这样。
最后,不会形成古今以来最严重的汉人的奴性。在历朝历代,都有进谏制度,谏臣甚至以死诤谏,这种现象在明代尤甚,因为廷杖制度的原因,谏臣常常挨板子,严重者都有生命之忧,因而明代的诤谏也显得非常悲壮,但是谏官们仍然前赴后继,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壮观,皇帝都没脾气。但是到了满清,没有了廷杖制度,反倒没有多少诤谏的谏臣了,以死诤谏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因为满清不用廷杖了,直接改用刀,仅仅对诤谏的大臣本人用凌迟、腰斩、车裂等方法,而且家人还要因此连坐,被流放东北极寒之地。想一想,挨了板子不一定死,还能留下好名声,挨了刀子可就一定活不了了,何况还要祸及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苛政之下,汉族的官僚变得越来越像奴才,越来越没有骨气。这是庙堂,在江湖,满清则利用文字狱,但凡有看朝廷不爽的,能抓住的一概不放过,杀鸡儆猴,更别说还有书院议政的、党社议政,那就更活不成了,所以这样持续了一个世纪,到了乾嘉时代,有骨头的都被杀光了,有骨头的事迹也被禁绝了,剩下来的即便没有奴性,也不敢再有骨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