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战争能力:工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差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量化战争能力

再没有什么事情像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样,使得西方主宰世界的局面变得如此清楚。一支小小的英国舰队在中国长驱直入,威胁要切断向北京运送粮食的大运河,并迫使清政府做出了丧权辱国的让步。根据随军的罗伯特·乔斯林(Robert Jocelyn)勋爵的记录:“军舰向定海小城舷炮齐发,房倒屋塌、木头相撞、人们呻吟哀号的声音在岸上回荡。我方的炮击持续了9分钟……我们在一处废弃的河滩上上了岸,除了几具尸体,一些弓和箭、折断的矛和枪,这片地区什么都没有了。”

中国人很好地接受了教训。“所有共产党人都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毛泽东在一个世纪后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事实一向如此,战争能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社会发展指数来说,幸运的是,许多因素——历史学家对记述战争的痴迷,强制性军事档案的保存,艺术赞助者们喜好被描绘成武士,普遍存在的以武器和盔甲陪葬的风俗,堡垒考古的清晰度——结合在一起,意味着我们能够相对较好地了解很多历史背景下的战争的不同侧面。我们在对战争能力进行量化分析时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概念方面的挑战,而不是资料缺乏。

人们尝试着度量战争能力,这就像战争本身一样古老。几乎所有开战的决策都包含某种对社会之间相对军事实力的评估(即使侵略者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而防御者往往低估了本方的实力)。20世纪时,有一系列军事方面的行家里手和门外汉都曾试图设计出一些演算法,供将军们预测战争结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