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4-30 16:13:00
四十九 用命换钱(与主题稍微有点偏)
这个人姓L,是前文中那个害死一个姑娘的花花老三的叔叔,也就是L老头的兄弟,称呼他为L老二吧,L老二家的老房子紧挨着他大哥家,90年代的时候,是两间土房,看上去,比他大哥家的房子还要寒酸,有些人家,虽说房子还是土砌的,但是好歹屋顶上用得是瓦,可是L老二家的房顶上,盖的是草,现在看来,很难叫人相信草屋顶能挡雨,然而那个年代,劳苦大众自然有自己的法子,而且这些法子,都是传了多少年的,至于怎么用草盖屋顶,还要保证不漏雨,我就不知道了,现在也很难看到了。不过我也记得那时候,夏季遇上大暴雨,我家的瓦房都多少都会有点漏水,可以想象L老二家的房子,一定也漏,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穷啊!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没成家呢!一家人守着这两间泥房子,都不知道怎么过。这些想法,也是长大了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回想起以前的往事才有的想法,小的时候,尽管也听到村里人说谁家谁家穷,毕竟小嘛,没什么感觉。
L老二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说话的时候,时不常的也会大嗓门几句,不过本质上,是个胆小的人,也许胆子不小,就是怕事吧,见到村里有事,也会凑上去七嘴八舌地参合几句,但很少有人把他的话当回事,他那一辈的人还有一些年长的还好一些,还能和他聊得起来,换做年轻人,说得难听点,直接就看不起他。因为爷爷对他家有帮村的缘故,他待我不错,过年的时候压岁钱一给都是20,,90年代的20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大钱了,呵呵。有时候放学路上,遇到L老二,他还会让我坐上他的小三轮车,带我回村里,这种在他看来也许是举手之劳的小事,让我对他的印象不坏,这里想说一下,就是做人做事,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子孙后代想,就像我的 爷爷,一辈子的好人,即便他走了,在这个村里,多数人家对我们家还是客客气气的,我都30岁的“大小伙了”,好些个老长辈还拿我当孩子一样,想来,都是爷爷和奶奶积下的,福报,也许自己享用不到,但是子孙后代一定会享用到的,相反的,作恶多端的人,也许自己一辈子都潇洒自如,甚至还会高寿,但是这种恶人,占用了子孙后代的福报,所以呀,做人不能太自私了。
对于L老二,我的印象就是这个人不坏,纵使有点小精明,也是多数农村人都有的,他没有什么不良爱好,麻将之类的压根不会,每天忙活的,就是地里,家里,还有爷爷交给他的一些生产队里的小活计。所以他经常会跟着爷爷,大事小事都会来找,爷爷有时候会嫌他罗嗦,我就遇到一次,好像是队里要组织人干个什么活,他就来找我爷爷磨磨嘴皮子,意思就是让他老太婆也一起帮忙,爷爷说这些事不用说,他知道的。L老二就是这样一个人,遇到好事,总归想要参合一下,当然了,爷爷这种人,是不会让谁占便宜的,想要挣点可以,活还是要干的,还得干好了。
L老二还有个营生,就是办白事,其实也就是充当八仙抬棺之类的,这也是爷爷把他拉进来的,对于农村人来说,多一点收入,是没错的,90年代,已经有很多人都向钱看了,一是因为穷够了,穷怕了,二是因为,看着别人有钱了,过上好日子,知道光是眼红是没有用的,得自己奔去!
要说这L老二,这么着过着,也算凑合,没几年,大儿子成家了,爷爷给他批了块地,反正是拉着一点亏空了了桩心事,二儿子实在是没办法操办了,索性就给人家倒插门了,他那个女儿,最后也嫁人了,之后就很少看到了,听说L老二嫁女儿的时候,没要礼金,也没赔嫁妆,这在农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他的苦,也许只有他和他的老太婆知道,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2000年后,这个城市才算真正发展起来了,所谓的发展,其实也不过是征地,拆房之类的,当然了,地方政府做得引资之类的事情,还是有目共睹的。
印象中的2000年,村里好多人家还有不少田地,种粮食的已经不多了,多数是种菜,自家吃,也拿到街上去卖钱,对于L老二这样的人家来说,恐怕一年到头,也就这点收入了,他又没有一门手艺,吃不上那晚饭,对于这样的农民来说,也许吃住不要花什么钱,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然而L老二没有等到他闭眼的那天,就面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地没有了!准确的说,是地少了,起初一点一点的被征用,后来一片一片的,到最后,只有几分薄地了,这地里种的菜,也只够家里人吃的,即便是有多余的可以拿去卖,也远远不够补贴家用了。他的悲剧不仅在此,还在于有三个儿女,却谁也不救济他,大儿子是落户在村里的,不怎么成气候,勉强维持着自己那个小家,用大儿子的话说,成家时候家里那点亏空,都得他来还,老头子没帮上他什么忙,现在自己也这副德行,帮不上老头子了;二儿子是倒插门,日子过得也不舒心,这个二儿子还算说得过去,多少也接济一点老两口,可是毕竟是倒插门啊,在农村里,倒插门是很没面子也很没有地位的,当然了,也有例外的。我有个姑父就是倒插门,就是我大姑奶奶的女婿,这个姑父就很有地位,说到底也是因为他有能力,把那个家当的红红火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