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90节

热门小说推荐

创刊首日,我们零售印数为1万整,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创刊10年的晚报,在s市的零售分数也不到两万。

当我们招聘的编辑记者和发行员都走上街头叫喊“喝着酸奶看奥运,找城市报”时,晚报报社班子召开了紧急会议,但怎么也想不出对付傍着他们的“太行”名字的城市报的对策。

s市的主要路段和路口,几乎出现交通拥堵,不到10点,整整一万份城市报被抢购一空。

市民,都是小市民。4毛9的酸奶,花5毛钱就搭份报纸,能不抢吗。

首战告捷,除了发行的小王,我们几乎快乐疯了。

我招聘小杨为城市报策划师,拿仅次于我的奖金。

按小杨的方案,我们的送奶持续到9月17日。

期间,各个报纸零售批发商纷纷找上门来要求经销,但我们就是不扩大印量,一时间,上班途中抢购城市报,成了s市的一景。

9月18日,我们的报纸,在没提前预告的情况下停止送奶,报纸内容也没有了奥运。

只有一个专题:9.18。

这是9.18六十五周年,我们的报头也改成黑色,整个内容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很大气,和晚报不在一个级别上。

这一天,我们的万分报纸仍然是告罄。

到了1997年元旦,我们发行报表做出,吓了全报社人一跳。

除去随日报和电视报套订的,我们实际订户达到21000份。

这是一个不敢想像的数字,即使是晚报,他们也不过4万而已。

我专门参加了丨党丨委会,为小杨申请社长特别奖励。我说,虽然他是为我们城市报策划,城市报是子报,这笔钱应该由报社出。

由于小杨的神来之笔,确实征服了班子成员,1万元的社长特别奖被全体通过。

日期:2016-08-22 03:41:57

413

但城市报账目里还是列支了策划费。

这笔钱,我用来发年终奖。

虽然我们这4个月还是在烧钱阶段,但送奶时大家风吹日晒还几乎是夜以继日,随后的日子,我们基本是边办边改,编辑记者都是新手我们都是新领导,所以,即使是没有功劳也苦劳大大的。

全体中层年终奖金2000,编辑记者1000。

这基本和大报社持平的年终奖,却招来方方面面的非议,认为我一边在烧钱一边自己还发奖金。

社长专门找到我说,“甭管别人的议论,先把队伍稳定住,该发就发,如果失败了是报社的失误,不应该让人家招聘的承担”

我很感激这位也属于少壮派的厅级的社长,但却不知道,这次年终奖的8万块钱,为我的前程埋下了地雷,这是后话。

春节,由于有了我们城市报的掺和,原来一直要休刊好几天的晚报只休了3天。

但小杨说,春节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呢,没人看报纸,广告也上不来,干脆停几天。

于是,我们决定休刊一周。对于报纸,发行一份纯赔就是6毛多,停了一周就无形中节约了近十万。当然,如果有广告,这个亏空要广告收入抵。

春节后刚一上班,小杨就跑来找我,“现在,国外都在传言设计师的身体,有鼻子有眼的,你怎么看”

“应该有根据吧,也90多了,但国家不会找高手给他延长生命啊,毕竟离香港回归没几天了。”听到设计师健康传闻,我的鼻子一酸。

“你怎么看,如果是他逝世了”小杨问。

“应该是全国有良心的人都会受不了吧,应该比1976的时候哭的真诚吧”我竟然有些哽咽。

“像我,今天能人模狗样的坐这,就是因为设计师。如果没有他,还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那我还在田里呢。我觉得,他解决了温饱问题给人民带来的财富,这还在其次,最为重要的是他给像我这样的农民带来了公平的机会,这是最大公平,而此前机会的不公平则是最大的不公。”

“你呢,其实看法,也代表一部分人的心理,但太狭隘”小杨说,“其实,他最的功劳在于,把以人为本的人权观念带给了中国,而此前,我们的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直是贱民和牧民。“

“你看,这即将过去的20世纪,出了多少伟人啊,为什么?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死多少人?这是规律,什么叫一将功成万骨枯,出伟人必须以死人为代价。两次大战,不是伟人们的错,是希特勒挑的,应对时出了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和咱们的领^袖。但随后的分化就看出来,人家邱吉尔不当和平时期的总统了。而斯^大林呢,就把希特勒想占领的国家自己占了,回去把地主富农都枪毙了,要消灭地主阶级。我们呢,打了3年内战,一些没死在日本人手上的英雄死在了同胞的手上。接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什么的。这些说到底,其实,是斯大林他们不是要当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而是拿人民的幸福谋自己的理想,人民,不过是他们沽名钓誉的工具。他们把人民其实当成了试验室的小白鼠,用来试验自己的理论。但设计师不是,他的任上,虽然不彻底,但也开始废除终身制。后来的‘不争论’理论,更给热衷于政治斗争的人们亮了红牌。”一口气,这个看起来书呆子气十足的小杨,头头是道的把设计师的最大的贡献说了,“所以,到时候,官方也要纪念,但我们毕竟不是党报,我们可以不用官方的通稿,搞一个系列专题报道。这样,一是避免了到时候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造成被动,还有就是代表了发家致富的人们寄托下心声。”

我当即把采编主任和专副刊主任找来,商量做专题。

在我们的专题准备还不太完全的时候,老人家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消息传来,媒体一片慌乱。

因为当时正是正月,大部分媒体正准备元宵节的报道呢,一下叫了暂停。

电视上,央视开始循环提前找到的影片和资料片,地方台就不停地转播。报纸呢,新华社提前找好了稿件和照片,地方报纸只好全文刊载。

而我们当天就推出专题报道,并预告下期内容,同时展开“改革改变了我”的征文,缅怀老人家。

应该说,在电视报纸都没什么自己东西的几天里,我们城市报几乎成了s市人唯一的读物。

那几天,我们每天要加印,零售量把晚报甩在了后面。

机遇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

老人家在世时,给了我各样的机会,即使是仙逝也为我事业提供了机会。

老人家确实是我的恩人。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