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22-09-16 07:33:19

(95)

七夫人才情出众、快人快语,还因此给人起了诨号。

诨号的主人,便是北宋有名的诗僧惠洪。

惠洪,又名德洪,字觉范,筠州(今江西高安)人,俗家姓喻。他自幼家贫,少时父母双亡,先入寺为沙弥,再入京城天王寺剃度为僧。

出家需有度牒为凭,而度牒为政府所控制。由于申领不易,他冒用了僧人惠洪的度牒,从此便以惠洪为名。后来因冒用事发,他入狱一年并被勒令还俗,出狱后拜宰相张商英门下,再次得以剃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后来,张商英在党争中受贬,惠洪受牵连被流放海南,三年后才得北归。不幸的是,他又被卷入张怀素谋反大案,入狱百余日遇大赦获释。

或许,正是坎坷的身世,让惠洪的才情在诗歌得到了爆发。他的诗意境深远,极富禅意,令人回味无穷。比如下面这首:

庐山杂兴四首其二

别开小径入松关,

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

一池寒水动秋山。

这诗写得非常巧妙,犹为后人所喜。前两句写景,从山下远望,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向上延伸到高处的山门。这山一半在云里,一半在雨里。第三句写诗人的位置,在落满红叶的庭院里,斜倚着栏杆。最后一句巧妙而富有意味,是点睛之句。诗人用水中倒影将远处山景与近处院景连在一起,让整首诗浑然一体。诗人低头去看庭院里的池塘,秋山竟在水中轻轻摇动。这个动字,用得极有意味。要知道,山是不动的,池塘中的水原本也是不动的,动隐含了风,这便是诗的味道了。

据北宋诗人韩驹记载,他曾在一座寺庙里,见有三百余名僧人排队求诗,惠洪来者不拒,挥笔立就。时人评价惠洪:老洪作语惊一世,笔力可敌千人军。到了清代,更有学人称赞其为宋僧之冠。

当然,对惠洪的评价也有另外,七夫人便有独到的看法。据说,她有次读惠洪的诗《元宿岳麓寺诗》

上元独宿寒岩寺,卧看青灯映薄纱。

夜久雪猿啼岳顶,梦回清月上梅花。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

却忆少年行乐处,软红香雾喷东华。

读到,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乡心未到家,她打趣道,不过一个浪子和尚罢了!有七夫人的这句话,浪子和尚这顶帽子,惠洪就算戴上了。

诚然,七夫人有玩笑的成分,对诗僧有些不厚道。不过,他倒是借此诨号声名大振、千古留芳。再说,出家人原本就是六根清净,既不求功名富贵,又怎会在意这无心之戏语呢?想来,惠洪初闻七夫人的玩笑,可能也是笑而不语。

七夫人的一句笑语、留下了一段佳话,不仅让更多人知晓这位才华横溢却又身世坎坷的诗僧,也为枯燥的历史留下了更多的灵动和温情。

日期:2022-09-18 00:18:41

(96)

世人称,七夫人有旺夫之相,诚其然也。

自此,蔡卞仕途顺遂,步步高升。

不过,虽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却也有大遗憾,那便是孩子的问题。转眼间,两人结婚二十余年,却始终膝下无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对蔡卞夫妇来说,是个要命的事。为了早日得子,七夫人天天焚香祈祷。关于他们的求子之路,宋人笔记《泊宅篇》里有个颇为惊悚的故事。

哲宗年间,蔡卞由京城出知广州,路过无锡赴任。他得知惠山寺为当地名胜,便领着七夫人去寺中进香,拜佛求子。

那日,有个名叫杨生的人,恰好与几个僧人在佛殿闲谈。他见到蔡卞夫妇求子心切,便对僧人们笑言,原来蔡公没儿子啊,不如我给他做儿子吧。蔡氏夫妇听到如此玩笑,不禁摇头。

令人惊奇的是,蔡卞到任广州不久,七夫人便有了身孕,次年如愿得子,取名蔡仍。三年后,蔡卞调任官职,特意取道无锡,往惠山寺庙进香还愿,三岁的蔡仍与父母同行。

不料,进入寺庙后,小蔡仍语出惊人,竟说自己前世正是无锡的杨生。蔡卞闻之大惊,随即向僧人打听杨生的情况,得知已于三年前故去。他再找来杨生之子杨陟和杨昇,问其父去世的日期,竟是蔡仍的生日,甚至连时辰都对得上。蔡卞夫妇和众人大惊失色。更令人诧异的是,几日后,再问小蔡仍还记得从前的事吗?他却茫然不知了。

自此,蔡卞对杨家多有关照,后来还推荐杨陟入仕。

故事不免有些骇人。不过,蔡氏夫妻得子不易,应是不争的事实。蔡仍生于公元1091年,蔡卞时年43岁,七夫人也近40岁,放在那个年代,算是老年得子了。

不管怎么说,终于有了儿子,夫妻俩视为掌上明珠,万般宠爱。可蔡仍体弱多病,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让人心焦不已。在寻医问药之余,他们还到处寻道问僧,想算算儿子的命势。

林开,京城有名的术士,架不住蔡卞夫妇的再三请求,只好留下一句话:蔡仍当止于三十五。

闻听此言,七夫人伤心不已,蔡卞也是泪眼婆娑。两人痛心之余,只能彼此安慰:到儿子35岁时,他们也许早已不在人世,既是见不到,也就罢了。

岂料,蔡仍活到了公元1171年,享年八十岁,寿终正寝。不过,有好事者还是发现了其中蹊跷。蔡仍24岁进士及第出仕为官,曾任徽猷阁学士等职,到靖康年间蔡氏家族倾覆被罢官夺职,时年正好35岁。如此算来,术士所言实为蔡仍仕途终结之年。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儿女,盼儿女;有了儿女,又怕儿女长不大;儿女长大了,又盼儿女长命百岁。

在这个故事里,哪有咄咄逼人的新党领袖,哪有分毫不让的朋党之争,只有求子心切、爱子如命的父亲母亲。

在孩子面前,所有人都是普通人。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