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正文 第1169节

热门小说推荐

苏轼无奈作罢,只能不舍而去。

父子三人来到洛阳时,已然属于七月。

客栈、寺庙、会馆,皆以爆满,往来的举人,几乎堵塞了街道。

也幸亏苏洵的仲兄苏涣,担任洛阳县通判,一家人可以借住,省却了不少盘缠。

面对仲兄,苏洵显得很谦虚:“吾子二人,盼有一人进士及第即可。”

苏涣捋了捋胡须,说道:“子詹、子由学问不错,若是往年,怕是有些难,不过,今年,却有些可能。”

苏轼、苏辙也翘首以望。

“兄长但说无妨。”

“你也知晓,进士及第,天下藩国也可参考,举子极多而名额甚少,每可两三千人,但仅仅百五十人录取,举子多为恨之。”

苏涣沉声道:“朝廷呼吁,增添名额至三百,陛下模凌两可,想必是愿为之了。”

三人大喜,希望增加了一倍,这可是意外之喜。

不过,苏涣犹豫了一会儿,随即道:“自前唐以来,骈文盛行,世祖再塑科举,策论大行于世,但多年来,进士及第者,策论中好用典故,辞藻华丽,以求博得赏识。”

“政事堂不置可否,但翰林院却声势浩大,要求革新,以求韩愈之古风。”

“今年恩科,怕是很难琢磨了。”

“我也看过数期邸报,革新之意很浓!”

苏洵沉声道:“不过这一切,还得听从上意,一旦有所抒发,必要应对。”

“你们二人,可要随机应变。”

“是!”苏轼二人应下。

“对了,兄长,京中复古之潮汹涌,搏浪者何人?”

“目前,以礼部尚书欧阳修欧阳永叔为首。”

苏涣轻声道:“同僚中,与韩琦、富弼交相呼应,政事堂中,又有范冲淹范相公为援,声望极高,都言语,其过几年,必定宣麻拜相。”

“欧阳修!!”

苏洵沉声道:“如此看来,必须趁着恩科前拜访一番了。”

数日后,三人专程拜访欧阳修。

欧阳修素来喜欢青年才俊,闻听是父子,更是诧异,忙见面,不由笑道:“奇也,奇也。”

“不过,朝廷已有规矩,年过四十不与考试,这位先生可惜了。”

苏洵失笑道:“在下只是陪着儿子入京,无意科考。”

说着,苏轼二人就递上文章,欧阳修慢慢品鉴。

“好,甚好!”

欧阳修见苏辙之文,惊叹道:“进士之材,出类拔萃!”

复又看苏轼之文,连连叹道:“天纵之才也,只是文章太过于铺陈挥洒,再收敛些,状元就是你的囊中之物了。”

说着,他教导道:“须知,科考不是作私文,讲究立意与收尾,须得改些才是。”

兄弟二人大喜,这位进士前辈这样说了,定然是希望大增。

一时间,谈笑风生。

而苏洵也加入其中,聊的有滋有味。

最后,欧阳修才缓缓道:“建国近百年,中枢日益僵化,政事堂有心而无力革新,正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俊才。”

苏氏三人默然,对于政治,他们倒是不敢乱说。

随着恩科的临近,朝野间的气氛,也越发的浓厚。

关于主考官,同考官,以及盛行的科举革新,也在不断的喧嚣之中。

就连薛王府中,几个妃嫔频频揣摩,想要获知些许消息。

薛王李长柏,颇为恼怒道:“我不晓得你们?要么为家人请托,或是贪慕钱财,好好的王府,成何体统?”

“即今日起,凡议论朝政、科举者,一律遣返回家,冷静冷静!”

眼见其薛王发火,众人不得不低头认错。

而李长柏心中,对于嫡长子出生的喜悦,也消磨个干净。

索性,他直赴避暑山庄中,皇帝所居的殿宇。

整个避暑山庄,分为四个宫殿群。

以太上皇为首的养寿殿,皇帝及后宫所在的清凉殿,皇子们所在的怡乐斋,最后的王公大臣办公的牧民阁。

薛王自然与皇子们在一起,待在怡乐斋中,其中又有十几个偏殿院落,安置他们一家人,可谓是绰绰有余。

薛王出行,里外数十人陪从,很快就来到了皇帝所在的清凉殿。

而此时,正热闹的紧,皇子们大臣们齐聚一堂,喧闹异常。

“薛王来了?”李铫独坐着,皇后以及几个妃嫔在一侧,闻听此事,不由得说道:“让他进来吧!”

皇子们听说大哥到了,立马就凝神屏气,不敢胡闹。

承昌皇帝不愧是任王之子,生育能力有目共睹,短短二十年,就诞下十子,九女,刷新了绍德皇帝、正隆皇帝的记录,宫廷中热闹非凡。

“见过父皇、母后,以及各位娘娘!”薛王行礼道。

“皇兄安好!”皇子们低声行礼。

“嗯!”皇帝笑道:“你来的正是时候,快来瞧瞧,这是什么!”

李长柏一楞,随即转目一瞧,只见一只体型庞大,脖子修长,不时地吃着树叶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数丈外,令人畏惧

他不由得瞠目结舌,退了几步,才缓过神来,苦笑道:“孩儿第一次见这般怪物。”

“这是麒麟!”

皇帝兴奋道:“盛世临而麒麟现啊!”

“这是随国送来的祥瑞!”

随国?

李长柏心中一转,顿时就知晓,这是灭了波罗国(孟加拉)而分封的三大藩国之一,乃是世祖皇帝的四十三子,历经第二代。

而这长颈之物,头部像龙,身形既像马、又像鹿,有牛的尾巴,身上有五彩花纹,的确与麒麟一般无二。

虽然脖颈长了些,但龙生九子,各个不同,麒麟的儿子,肯定也有异变的。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李长柏忙道:“父皇治下,天下大治,其已不亚于贞观之治、神武之治。”

“神武之治,我是达不了的。”

李铫兴奋了一会儿,这才说道:“世祖皇帝之英明,我是望尘莫及,能有其一成,已经无憾了。”

皇子们肃立,不敢发一言。

而一样的“麒麟”,伸长着脖子,吃着树叶,津津有味,并不理会这些人。

随即,则是歌舞表演,杂耍等,以为助兴。

皇帝度过初期的兴奋后,则有些兴致阑珊。

薛王留下陪侍一旁。

“怎么有事找我?”

皇帝轻声问道,眼眸中颇有些疑惑。

薛王虽然不算出类拔萃,但多年的教育,已然是中上之姿,对于朝野都有自己的看法,等闲不会找上皇帝。

如今,竟然找上门,皇帝有些惊喜。

“父皇!”

薛王沉吟一会儿,轻声道:“如今朝野舆论汹汹,都在言语革新之事,孩儿闻听,也不知是好是坏。”

“革新嘛,自然是好的。”

皇帝思量着,轻笑道:“科举文章,逐渐腐朽,这是朝野共识,自然需要改。”

“进士名额太少,追逐太多,也要改。”

“时间一久,就像是桌腿,定然会腐朽,要么给他换个腿,要么重新换把桌子……”

皇帝的声音,渐渐拖拉,显得意味深刻。

“孩儿也以为如此!”薛王认真道。

“不,你以为的以为,就是你以为的吗?”

皇帝随即嗤笑一声,才道:“这是世祖皇帝,常与我玩笑的话,今个,也送给你了。”

“孩儿不解!”薛王低头。

“世祖皇帝重立大唐,虽然说是大唐,但与前唐区别甚大,可以说是不亚于新朝。”

皇帝继续解说道:“就拿地方来说,道变为更小的府,又有巡检、通判、知府、军都司、转运使,五分其权,由此,地方大治。”

“同样,在中枢,宰相之权,又被转运使衙门、五军都督府、军机处,不断的分割。”

“由此,宰相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推诿扯皮之事,日渐增多,许多人见此,就心有不满,想要革新一番。”

“今日科举,明日就是政事堂,一步步来。”

说到这,皇帝不由得感慨道:“他们都有想着,皇帝垂拱而治,天下自然太平。”

“呸!”皇帝粗鲁地啐了口,说道:“天下岂有这么美的事?祖宗的制度,岂能随意更变。”

“您是说,这是在夺权?”

薛王大惊,这不是有悖于君臣之义?

“夺权夸张了些,可以说是侵权。”

皇帝摆摆手,说道:“臣子们惯是会得寸进尺。”

“若是革新,必然会有权臣,权臣揽权才可行事,如此必然就会形成传统,皇权因之,渐渐被困。”

“你要明白,分权而治之的道理。”

薛王了然。

洛阳。

三苏拜访欧阳修后,游览洛阳周边的景色,只觉心旷神怡,好不自在。

“果然是京畿之地,竟然无有一个流民。”

苏轼不由得感叹道。

“流民?”一旁,突然有个士子过来,冷哼道:“洛阳府的流民,每天都有,但都被卖走了。”

“这位郎君何出此言?”苏轼忙问道。

但其不肯说,三人忙劝多时,其才言语道:“朝廷的勋贵、高官,都喜欢在洛阳府买地,虽然赋税重,但却是一本万利的好事,随便种点蔬菜,就能卖高价。”

“由此,大量的百姓被迫成为流民,丧失土地,然后又被官衙收走,去往藩国充实人口。”

“洛阳府的,每年都有数万人强制而走啊!”

闻言,三苏心惊胆颤,这是何等的残酷手段啊!

富者阡陌纵横,穷者无立锥之地。

流民们,连活在乡里的权力都没有。

这就是盛世掩盖下的触目惊心。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