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19 07:06:45
NO.397
思来想去,刘从谏决定培养侄子刘稹接自己的班。
为确保权力能平稳过渡,他对昭义的人事进行了一番大换血—任命侄子刘稹为都知兵马使,堂侄刘匡周为中军兵马使,同时又把所有要害部门的主管全都换成了自己的铁杆。
在费尽最后的力气、完成了这些精心设计的布局后,刘从谏终于放心地去了。
相信他死的时候,嘴角应该是带着笑的。
在他看来,他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他已经没有遗憾了。
可惜,世上的事往往事与愿违。
我当年炒股本想要发家,没想到却反而败了家;刘从谏这么做本想要避免家族的覆灭,没想到却反而加速了家族的覆灭!
当然,这些刘从谏是看不到了。
但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是可以看到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从谏死后,刘稹秘不发丧,让监军上奏朝廷,称刘从谏病重,请求立刘稹为昭义留后。
这一切,主要的策划者是刘从谏的心腹—时任押牙的王协。
在王协看来,这事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因为十八年前他就曾经历过一次—那时刘从谏的父亲刘悟病逝,刘从谏就是这么做的,也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承认。
然而他错了。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现在的形势,跟十八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在接到昭义送来的表文后,皇帝李瀍立即召集群臣商议。
多数朝臣都认为,不久前刚和回鹘打了一场大仗,现在应该以和为贵,不能再招惹昭义,刘稹想要接管就让他接管好了,免得万一引发战火,国力难以承受。
但李德裕却坚决不同意。
他说:昭义的情况和河朔三镇截然不同,河朔割据已久,人心无法挽回,所以多年来朝廷只能维持现状,而昭义镇自从首任节度使李抱真以来,一向都以忠义著称,以往从来都没有父子相袭的先例,只是前任节度使刘悟死的时候,敬宗皇帝不理朝政,那时的宰相又缺乏远见,才让刘悟的儿子刘从谏钻了空子,继任了节度使,这本来就是不应该发生的,现在怎么能今日事今日避、因害怕惹出事端而再次重蹈覆辙?倘若这次承认了刘稹,让昭义成为了刘家的自留地,其他的藩镇谁不想效仿?长此以往,天子的号令还有谁会遵从!
然而尽管李德裕说得慷慨激昂,皇帝李瀍却依然还是放不下心: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可真要开战,有必胜的把握吗?
对此,李德裕早已成竹在胸:刘稹若要与朝廷对抗,所能倚仗的只能是河朔三镇,现在幽州的张仲武和朝廷是一条心的,一旦成德、魏博两镇不支持刘稹,他就必败无疑。陛下可以派重臣前往两镇,向成德节度使王元逵(王廷凑之子,公元834年继任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何进滔之子,公元840年继任节度使)说明,朝廷允许他们世袭节度使,这已经是惯例了,让他们不用为此担心,而昭义则不一样,现在朝廷打算对昭义用兵,倘若他们不希望看到朝廷的军队进入河北地区,就应该配合朝廷出兵,攻取昭义位于太行山以东的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磁(今河北磁县)三州,同时晓谕将士,平叛之后朝廷会厚加赏赐。只要这两镇听命,刘稹就只有一个结局—束手就擒!
李瀍被说服了。
他本来十一点零五分的眉头一下子舒展成了九点一刻:爱卿你说得对。刘稹想要接掌昭义,朕为什么要迎合他?朕从不迎合别人,朕只要赢别人!
讨伐昭义的决策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无论群臣有谁提出反对意见,李瀍都置之不理。
之后,李德裕又亲自执笔起草给成德、魏博两镇的诏书,言辞柔中带刚,恩威并施,分寸拿捏得就如同90年世界杯时马拉多纳的世纪传球—那叫一个恰到好处!
果然,王元逵、何弘敬在收到诏书后,又喜又惧,马上表态愿意配合朝廷行动。
接下来,就看刘稹怎么出牌了。
日期:2022-10-21 07:58:43
NO.398
由于迟迟没等到朝廷的答复,刘稹不得不公开为叔父刘从谏发丧,同时再次上表,请求留后的任命。
皇帝李瀍当然不可能答应。
他一方面对刘从谏的去世给予了极大的哀荣—辍朝表示哀悼,并追赠太傅,一方面又命刘稹护送灵柩到东都洛阳。
刘稹拒不从命。
按照之前的规矩,藩镇节度使去世后,朝廷会先遣吊祭使前往吊唁,接着还要派出册赠使、宣慰使去了解情况,如果藩镇自己推出了继任人选,朝廷不打算承认,一般会另外封一个官爵,对方若还是不接受,朝廷才会正式发兵讨伐,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往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不过,李瀍这个人从来都不喜欢按常理出牌。
在他的观念里,日子就是用来过的,规矩就是用来破的。
这次,他把这些繁文缛节全部免掉了。
在得到刘稹不愿归朝的消息后,他二话不说,马上就下令开打。
公元843年五月,李瀍下诏宣布剥夺刘从谏、刘稹的所有官爵,以成德节度使王元逵为北面招讨使,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会同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节度使陈夷行、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节度使刘沔、河阳(治所今河南孟州)节度使王茂元、忠武(治所今河南许昌)节度使王宰、武宁(治所今江苏徐州)节度使李彦佐等藩镇共同出兵,讨伐昭义。
这里边值得一提的,是河阳节度使王茂元。
王茂元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他有个女婿在当今却是妇孺皆知—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自幼丧父,生活贫苦,可这个穷小子却是天生聪颖过人,诗文俱佳,少年时他住在洛阳,以其非凡的文才得到了当时洛阳地区的最高长官河南尹令狐楚的赏识。
令狐楚将他视为自己的干儿子,走到哪里都带着他,李商隐也由此结识了令狐楚的家人,与其子令狐绹更是朝夕相处,结成了莫逆之交。
公元837年,李商隐中了进士,但就在这一年,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失去了靠山,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如意,只担任了秘书省校书郎等数个位低权轻的小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介小吏不入流!
心比天高的李商隐对此当然不会甘心。
不久,他又投入了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麾下,担任掌书记,并很快凭借其才华征服了王茂元,王茂元对他极为喜爱,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先后获得两大顶级高官的青睐,这就是李商隐的魅力!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先后获得两大顶级高官的青睐,这也是李商隐的悲剧!
因为他之前的干爹令狐楚和现在的岳父王茂元来自水火不容的两个政治派别—令狐楚与李宗闵等人过从甚密,是牛党的骨干成员;而王茂元则是李德裕的亲信,是典型的李党!
牛李两党势不两立,可李商隐却在其间来回横跳,朝秦暮楚!
牛党将其视为叛徒;李党则认为他有历史问题,也不可能信任他—除了他的岳父王茂元,可惜王茂元在李商隐婚后没几年就去世了。
而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更是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人品欠佳,对他极其失望—李商隐这人太不地道了,吕布和他一比,都算是忠心耿耿!
后来令狐绹得势,一直做到了宰相,但对于李商隐这个曾经的兄弟却几乎视若陌路—据说后来李商隐多次去找过令狐绹,还给他写过不少诗,可令狐绹对此却几乎毫无反应。
可见,在他们两人之间,曾经的无话不说早已变成了无话可说,曾经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早已变成了“更隔蓬山一万重”!
如此一来,李商隐的人生失意,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这可能并不是李商隐的错。
毕竟,他只是个诗人,对文字极其敏感,对政治却毫无敏感。
也许,正是他的诗意,造就了他的失意!
扯远了。
接下来,还是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讨伐昭义的战场上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