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一九五八年“拔白旗”后、“大跃进”的十月下旬,文学所决定分批派员下乡去接受社会主义教育,改造自我,地点在北京郊区。

杨绛被分在第一批。一家三口,女儿已下厂炼钢。钱钟书下乡比她迟一个月,她不能亲自为他置备行装,自感放心不下。杨绛还有点顾虑,怕自己体弱年老,不能适应下乡以后的集体生活。当然杨绛要求下乡是自愿(根据当时规定四十五岁以上的女同志可以免于下乡),只是她觉得自己的动机不纯正。她说过:“我第一很好奇,想知道土屋茅舍里是怎样生活的。第二,还是好奇。听说,能不能和农民打成一片,是革命、不革命的分界线。我很想瞧瞧自己究竟革命不革命。”

杨绛那一批约二十人,一到山村,就遇见了所谓“蒙娜丽莎”和“堂吉诃德”。原来,同去的一位老先生遥指一个农村姑娘说:“瞧,她像不像蒙娜丽莎?”

“像!真像!”

他们就称她“蒙娜丽莎”。

打麦场上,一个三角窝棚旁边,有位高高瘦瘦的老者,撑着一支长竹竿,翘着一撮胡子、正仰头望天。另一个老先生说:

“瞧!堂吉诃德先生!”

“哈!可不是!”

他们就称他“堂吉诃德”。

杨绛他们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下乡得过几重关。姑且称为“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关就是“劳动关”。

公社的负责人也真是煞费苦心,为杨绛几个“老弱无能”的人安排了不累、不脏又容易的活儿:让他们砸玉米棒。杨绛数人各拿一条木棍,在打麦场上席地而坐,举棒拍打,把玉米粒打得全脱落下来,然而扫成一堆,用席子盖上。干活时,还可以与乡村里的老大娘谈笑一番。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