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石窟与塔的韵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一座石头的乐章耸立在伊水两岸。

出洛阳南行25里,对峙的香山和龙门山如天然门阙,崖岸巍然,鬼斧神工,劈出了两壁陡峭的岁月。

只有伊河箴默如初,逝水无言,悄然环抱着一个古老的梦境,用清澈的流水编织着岁月的残片。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开凿在龙门山的两岸间,伊河流过山口之处,两岸对峙如阙,古人称之为伊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

杜预为这段文字所作的注解说:"阙塞,洛阳西南伊阙口也。"从战国时代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策》、《史记》、《水经注》、《魏书》等史料,对此地亦多有战事记载。

最早把伊阙称作龙门的是隋炀帝,《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条云:"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直到唐高宗时代,在石刻中才正式称作龙门。

1936年初夏,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5个人的考察队,却集中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建筑学家,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也崭露头角。

他们将对龙门石窟进行全面踏察,虽然只有五个人,但分工却是很严细的,刘敦桢负责洞窟编号及记录建筑特征,林徽因考察佛像雕饰,梁思成陈明达负责摄影,赵正之抄铭刻年代。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