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篇 雄瞻浩博——清代文学 避席畏闻——清朝的文字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徐骏

诗人龚自珍《咏史》一诗中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此诗反映的是那时文人做文章只为谋生存,提及文字狱,就面有异色,真是谈虎色变。其实文字狱古已有之,只是在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为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那时,封建统治者动辄指斥人们“语含怨望”,“狂悼讥刺”,大兴文字之狱。揭发检举此类案件者有功,隐瞒不报或办理不力者有罪。一时告密诬陷之风大盛。有些人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告密邀功;有些人挟嫌诬陷,以报私怨。文网密布,冤狱频起,文人士子人人自危,惟恐一不小心,陷于罗网,或是受到株连,祸从天降。

清代的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愈演愈烈,前后100多年,有案可查的大小案件不下100起。在这些案件中,被判处死刑的200多人,受到株连而被判处各种刑罚的更不可胜数。文字狱的“罪犯”,既有政府的官员,也有各阶层知识分子和平民,上至朝廷大员(包括个别的满洲贵族),下至一般生员、乡愚迂儒,以及江湖术士、轿夫、船工等等。在清朝前期,大体上说来,随着政治形势的演变,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下降,文字狱打击的对象也随着发生变化。在康熙、雍正年间,主要打击汉族上层分子和政府官员。目的是镇压反清力量,排除政府内部的异己势力。而到了乾隆年间,主要为了打击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同时也株连各级官员。乾隆帝为了进一步压制反动力量,强化中央专制统治,变本加厉大兴文字狱。正是在编纂《四库全书》,大肆宣扬文治之际,趁机各处搜集书籍,也焚烧、毁掉了许多稍有反动眉目的典籍、著作。文字狱因此达到了高潮。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十年间,因文字狱而产生的案件就近50起。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