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制 第二节 两晋官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两晋指西晋(公元265-316年)和东晋(公元317—420年)。官制大多遵循曹魏制度。重要官员多来源司马氏宗室和士族阶层。

西晋初年不设丞相,八王之乱后才又置丞相,一般由诸王或权力很大的士族担任。丞相位高权重,《宋书·百官志》说:“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丞相之下,有所谓的“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由诸王或世家大族充任。八公之下,又有“位从公”之名,始于曹魏。凡开府仪同三司者都是位从公。开府指开设府第,设官建署。仪同三司,指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多加给各种名号的将军和光禄大夫,前者是武官位从公,后者是文官位从公。

晋朝最重要的机构是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台,也叫尚书省,魏晋以来并用,直到南朝后期才固定称省。晋朝尚书台组织比东汉、曹魏时候更加严密。公卿权重者录尚书事。尚书令为首,尚书仆射为副。尚书令、仆射办公处称都座,有左、右丞。左丞负责尚书台内部禁令及庶务。右丞负责库藏庐舍及远道文书奏章。都座以下有列曹尚书,初设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后改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东晋则设吏部、五兵、左民、度支、祠部五曹。尚书下有三十五曹郎(尚书郎)。东晋时只设十五曹郎。从组织构成上可以看出,尚书省是朝廷内外、中央地方各项政务的集汇处。尚书台转为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中书省就成为机要之司,地位日渐重要。中书省设中书监、令。其下有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通典·中书令》说:“魏晋以下,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说明遵照皇帝的旨意制作诏令是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晋书·荀勖〔xu序〕传》记,西晋时荀勖任中书监24年,专管机密,后改任尚书令。有人向他祝贺,他生气地回答:“夺我凤凰池,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可见中书省所受皇帝宠任和实际上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尚书台。晋朝中书监、令大多出自高门华阀,常由三公兼任。如东晋时候领中书监的三公有王导、庾亮、谢安、刘裕等人,都是当时朝中握有实权的尊官。门下省由东汉的侍中寺演化而来。前文已述,曹魏的时候已有“门下”之名,西晋正式称门下省。门下省是皇帝的近侍顾问机构,凡涉及到重要的政令和军国大事,皇帝一般都要向门下省咨询。此外,门下省有“驳奏”之权,即尚书台奏事在呈报皇帝前,须先经门下省审阅,门下省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论驳,或另拟方案,与尚书台奏事同呈皇帝定夺。东晋时门下省又有“驳诏”之权,即诏书在下受诏者之前,先下门下省审核,如有不妥,门下省可提出建议,或不下发,或改诏再发。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下有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给事中、散骑侍郎等官。三省各有分工,彼此制衡,是继宰相制度之后,辅政形式的一个重大变化。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