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章 苏、沪、浙海塘史 第四节 明海塘的进一步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钱塘江口水面广阔,从南岸到北岸达几百里。由于中间屹立着一些岛屿,形成三条水道,叫作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坎山-赭山间为南大门,赭山-河庄山间为中小门,河庄山到北岸为北大门。13世纪以前,无论是钱塘江水还是海潮,主溜基本上走南大门。后来,由于钱塘口沙嘴变化等原因,“海失故道”,主溜逐渐移到北大门。

钱塘江口涌潮主溜走南大门,因为南岸有许多小山,涌潮不致造成严重灾害。而钱塘江下游的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地势低平的太湖流域,涌潮主溜走北大门,便会酿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以破坏生命田产为例,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的一次主溜走北大门的涌潮,毁农田80000多亩,死人3000有余。再以吞没陆地为例。当主溜走南大门时,海宁旧城(盐官)南面有大片陆地,它离杭州湾40余里。主溜走北大门后,不断地有大片大片陆地被涌潮冲坍,江岸步步向北后撤,旧海宁便成为一座面对大海的危城,县治只好北迁(图18)。

杭州湾北岸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太湖流域的前沿。针对涌潮对这一地区的严重威胁,明政府频繁地组织人力、物力,修建当地的海塘。明朝历时276年,见于历史记载的,在这里修建海塘就多达20多次,其中下述几次都比较重要。一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工程,这次筑成石塘2370丈。二是永乐年间的两次大修。一次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筑土石塘共11185丈;另一次在永乐十一年到十三年,这次调集军民十余万人,担任劳务,“修筑三年,费财十万”。三是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和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的两次工程,这两次工程都分别修建石塘2370多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