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 热 第二节 热胀冷缩与物态变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热胀冷缩现象在古代得到很好的应用。古代人多以铜而少以铁制作度量衡的标准器。他们的理由是,“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温变节,不为霜、露、风、雨改形。”(《前汉书·律历志》)显然,古代人不可能精确地测定各种物体的膨胀系数,因此也就不能比较铜与铁究竟哪一个在同样温差下膨胀较多。他们只能从物体经受风雨寒热之后的外表变化中选取较好的材料。由于铁比铜更容易生锈、剥蚀,即“改形”,因此将铜作为度量衡标准器的材料是理所当然的;而古代人从中发现寒温之变会使物体“变节”,这与热胀冷缩的道理也是一致的。

据《华阳国志》载,在战国末、秦统一中国之前,李冰为开凿都江堰,曾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打碎拦路巨石。都江堰两岸悬崖巨石坚硬,钻斧工具无可奈何。李冰想出一个办法:先在其上堆放柴草,火烧柴草,使巨石炽热,然后用水浇,于是石裂可凿。东汉时,成都太守虞诩〔xu许〕主持西汉水(嘉陵江上游)航运整修工程,也用了同样的方法:“诩乃使人烧石,以水灌之,石皆坼〔che彻〕裂,因镌〔juan娟〕去石。”(《后汉书·虞诩传》)这种方法在水利工程和采矿工程中被广泛运用,并被称之为“烧石易凿法”,“烧爆法”(《物理小识》卷七)。

古代名门权贵,腰间常佩带辘轳剑,剑柄玉制。所谓辘轳,是两块球形玉相套合而成,外形似“吕”字,“环口中间,似辘轳旋转,无分毫隙缝”。古人如何将一个球形玉的轴塞进另一个的孔洞中? 原来是,将带孔洞的球蒸煮加热,然后将另一球的轴塞入孔洞。元代陶宗仪经过实验之后,得“煮之胖胀”的科学结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三)“胖胀”与膨胀是同一个意思。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