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篇 骚动与喧哗(1984—1992) 〇六、企业元年,各路英豪齐登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84是一个充满暗示和悬念的年份,当这一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没有看到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所预言的一个专制时代的来临。此时的中国则完全是另一副景象:全民经商热正在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下海了吗”,在北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则分别是科学家、医生、教师。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喧嚣的开始,中国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狂欢年代。

这一年1月,邓小平来到已是早春天气的广东。就在不久前,北方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租界的由来》的长文,影射深圳特区是新的“租界”。其后又有文章提醒,要警惕中国出现新买办和李鸿章式的人物。很多来深圳参观的老干部惊呼:“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一‘特区姓‘资’不姓‘社’了。”

这一次,邓小平要亲眼看看特区究竟变成什么样子了,他一路上不讲话,也不表态。

随后,邓小平离开深圳前往另一个特区珠海,在这里,他一反在深圳的沉默态度,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算是给特区经济下了结论。2月1日,已经回到广州的邓小平,在广东省和深圳领导的再三暗示和恳请下,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在最后的落款上,特意把时间写为“1984年1月26日”,表明还在深圳时已有这个评价。至此,继1981年后关于经济特区的又一次争论终结。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